环保纪录片的创作趋向:主观叙事 故事外壳 未来视角——以《我的章鱼老师》和《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为例
人类文明的进程伴随着的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日益加剧的对生存环境的担忧。环保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题材类型,以其独特的影像特征反映着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并表达着创作者对环境问题深切的忧思。近年来,环保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日益成熟,叙事角度不再拘泥于第三人称的理性解说,对于主题的揭示也一改以往平铺直叙的传统,另外,部分环保纪录片不再满足于发现问题,而是致力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保题材纪录片的上述三种创作趋向,在Netflix去年上映的两部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和《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中都有体现: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视角是两部片子在叙事方面最明显的共同特征,另外,两部影片都以个人经历作为切口探讨环保议题。除此之外,它们都没有止步于“记录”,而是用实际行动将视野延展到了未来。
第93届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奖得主《我的章鱼老师》(以下简称《章鱼》)由皮帕·埃尔利希、詹姆斯·里德执导并编剧,该片讲述了摄影师克雷格·福斯特在南非风暴角的海藻林中与一只章鱼相识并建立友谊的故事。《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以下简称《地球》)是由Silverback Films和全球环境组织(WWF)共同制作,在该片中,“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证据,讲述地球生态所发生的变化。
一、深度参与下的主观叙事
传统的环保纪录片大多着重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客观呈现,这种冷静克制的叙事风格在2009年法国生态纪录片《家园》上映后有所突破,如何讲述一个好故事,让观众通过影片的感性体验上升至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性思考成为环保纪录片一个新的发力点。《章鱼》和《地球》的主人公都直接地参与到了“故事”之中,通过真实而生动的第一人称讲述,极大地增强了纪录片的可观赏性。
在《章鱼》中,克雷格·福斯特既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也是全片的解说者,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我们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他与一只章鱼的奇幻故事,从初次相识到逐渐建立信任和友谊,每一次的发展都充满着戏剧性。片中克雷格讲到自己和“章鱼小姐”初次建立信任后,“章鱼小姐”因摄像机镜头掉落而受到惊吓离开了原本的洞穴,克雷格失落的表情和懊恼的语气对于观众来说极具情绪感染力。最终,通过一周的追踪,他找到了章鱼的踪迹,这种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也给予观众极大的悬念感,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起伏变化。
克雷格与章鱼老师
如果说克雷格在《章鱼》中的角色是“讲述者”,那么大卫·爱登堡在《地球》中的角色则是“见证者”。影片将爱登堡的个人经历与地球的生态变化相结合,以爱登堡的人生阶段为节点,在每个阶段开始呈现出全球人口、大气碳含量、荒野面积三项数据,之后爱登堡通过第一人称叙述为数据呈现的地球生态变化作证。1978年地球上仅存的荒野面积是55%,相比于1954年下降了9%,这一时期爱登堡正辗转世界各地拍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爱登堡面对镜头直抒自己的感受,这期间他们明显发现有些动物越来越难找了,非洲中部森林的大猩猩由于人类的捕猎在当时只剩下300只。爱登堡主观的“证词”成为了环境恶化最生动明了的注解。
1978年的数据与爱登堡的“证词”
二、借助故事外壳表达环保内核
环保纪录片的主题表达既可以通过直接对环境危机事件的呈现来唤醒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比如反应捕杀海豚的《海豚湾》、反应塑料危机的《塑料中国》,也可以通过对自然之美的展现或人与自然故事的讲述来间接唤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章鱼》和《地球》显然是后者。
《章鱼》从形式上来看更像是克雷格的私人影像日记,这部日记的主线就是主人公与章鱼的友谊故事,支线情节则是自然题材纪录片的经典桥段——捕猎与被捕的生存故事。在为期一年多的潜水过程中,克雷格从最初章鱼生命的旁观者变成了章鱼短暂一生的参与者,他从章鱼的身上学会了对其他生物保有同理心,观众也因此更加了解章鱼这一生物,并进一步开始思考章鱼及其所代表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正如片中所言:当你真的去了解一个生命,你就再也没办法冷漠。
为躲避攻击而躲到鲨鱼背上的章鱼
《地球》的外在形式是大卫·爱登堡的个人传记,整部影片中爱登堡都在对着镜头述说自己的经历:第一次踏上西非大草原、环游世界、探访极地······在爱登堡从事自然题材纪录片的拍摄以来,他发现地球上的荒野不断减少,地球正在失去“野性”,而这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
爱登堡见证了地球“野性”的消失
由此可见,两部影片的内核其实都是环保,创作者没有选择直接点题,而是使用更具感染力的“故事外壳”带观众从感性角度了解自然,并进一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理性反思。
三、由当下视角转向未来展望
21世纪前,环保纪录片大多停留在发现生态问题的固定模式中,缺乏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递进,《章鱼》和《地球》则通过巧妙的创作手法双双完成了由当下视角到未来展望的转向。
克雷格潜水的第324天,影片迎来了最终的结局,章鱼走到了“她”生命的最后阶段——交配产卵并走向死亡,在与一只章鱼的相处中克雷格逐渐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并发现每一个生命都很重要,他成为了“海洋变化项目”的共同创始人之一,以实际行动为章鱼及其所代表的海洋生态贡献力量。
爱登堡在《地球》中用3/5的篇幅讲完了自己与地球的故事,影片在此处开始转向未来视角,爱登堡假设自己生于2020年,并预测未来的地球将会发生的景象——雨林退化、物种灭绝、冻土融化、粮食危机等不可逆转的危机将会接连发生,由此爱登堡呼吁人们开始行动并提出了一系列恢复生态平衡的解决措施。
正如约翰·格里尔逊所言,纪录片这种媒介可以通过戏剧性的技巧驾驭人们的情感与忠诚,“可以被用来唤起人民大众关注社会问题的热情”,地球生态问题作为人类社会日益突出的宏大命题需要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共识,环保纪录片在这一过程中承担起了这一责任,无论是对自然之美的展现还是对生态危机的揭露,都是在用积极的媒介行动传达真实的环境影像,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并进一步影响人们态度和行为,《章鱼》和《地球》播出后的成功也恰恰反映出纪录影像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环保议题并为之付出行动,改变已经在发生。
两部影片的相关评论
参考文献:
[1] 苗元华.生存忧思 生态平衡 责任担当——环保纪录片的核心价值[J].中国电视,2019(06):15-19.
[2] 李天语.环保纪录片的影像叙事特征流变[J].中国电视,2019(06):25-29.
[3] 李静.环保纪录片的媒介行动主义与阐释框架——以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为例[J].出版广角,2017(10):86-88.
[4] 徐晨,牛光夏.环保纪录片的意义表达与价值传递[J].青年记者,2017(18):69-70.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车怡萌